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
上一篇,我们谈了共生城市照明,今天我们来聊聊未来的城市照明与人类共性价值,以及即将开始的文旅灯光普及时代。
城市的功用
而良性发展的城市照明设计该是什么样子?当然了最上乘的做法正如刚才说的东亮老师磨剑大剧院的故事,每个建筑照明都是审慎设计思考的,有“共生照明”的意象在里面。其次城市照明做到有重点,有热点,有亮点,也已经不易。照明是服务于人的生活,方便、准确、安全、舒适又带有一些审美色彩和趣味性,这样的照明无疑是城市的最佳选择。
未来的城市照明与人类共性价值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时代?人类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从工业时代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未来是智能时代。智能时代建立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物物相连,人物相连,物与社会相连的地步,这也许还有三四十年就能实现,这取决于人类文明经过数十万年积累今天到了一个质变时期。质变时期的特征就是倍数增长,有一个有趣的计算,这个宇宙直径920亿光年(科学认为。或许是有界无边),用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物体以倍数增长来填充宇宙,需要多少时间?答案是175秒。所以今天的人类科技大爆炸所产生的影响,我都不敢遑论十年后的人类文明会到什么程度。更不敢妄言未来数十年的城市照明会是什么模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城市审美绝对不会还在今天这个档次。美学修养、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道德重建息息相关,
中西方在美学价值上本来就没有显著区别,只有文化习惯上的不同,对于光环境的美学认识以及功能实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今天的人类起源于七八万年前的非洲智人,在基因上人类都一样,种族不同,但是可以混血生育。人类对美学认识上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能中国人人更含蓄,西方人更奔放,当然了这是指以前。今天正好反过来,中国人不遗余力大搞建设,西方人几百年了城市还是那个模样。大搞建设的中国人城市建设周期很短,一座新城也就是几年光景就搞完了,盖房子是最快的,盖完了后悔想再拆是困难的。比如雄安新城,好像我还没看到公布的城市规划是什么样,如果还是横平竖直,中轴对称的功能分区型的城市框架,这还是传统化城建思想,与今天的未来城市物联思维是不能吻合的。但是好像你不这样做,当代中国人又不习惯,我们喜欢看到权威表达和庄重仪式,你要搞点浪漫基调和自由风格,那不叫做城市。所以中西方在城市照明上也是如此,西方人强调意境,比如用一盏灯就能将建筑主体投亮,投的很有味道,他们就绝对不会在建筑上装满灯。他们更喜欢去做灯光装置和互动小品,更强调科技和人文关怀,散布在城市街头,呼吁市民参与加入。或者搞一个充满艺术思维的灯光音乐节,夸张而不失激情。罗马街头也有装饰照明密集的现象,但是更多的是散淡的暖光将古典建筑的韵味烘托出来。我们现在是叫做“刻意”,西方人是“随意”,你说这该怎么比较,孰优孰劣?可能这也是一个阶段过程吧。还有一点很多中国城市照明做完了效果并不好,感觉空间不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空气质量太差,所以当你看到西方城市照明怎么那么鲜亮、那么直观、那么令人感动,不要惊讶,那是因为人家的空气质量好。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前几天挂牌了,诗与远方开始联姻。文化是旅游的精神,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大家都这么说。文创IP是这些年的热词,文创灯光是不是直观理解就是“文化创意灯光”?着眼点更在文化一词上?或者是用文化来创意灯光?其实灯光是一种物理现象,和文创毛关系都没有,你非要拉到一起来,就像前些年行业里有些人批判“文化照明”一样,换了个马甲出来,你是要招骂的。
所以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文创,世界需要改变,你就不能一成不变每天延续着旧有思路去生活,工作。文创是智慧、是灵感、是艺术、是美学、是一次激情的碰撞。这里面“创”占据第一位。文化司空见惯,而把平凡的纹饰、形式、习惯、语言,创意成时髦、趣味、引人关注的事情,这就是文创设计的功劳。
灯光的文创可以落脚在艺术装置上、城市家具上、道路灯具上、建筑影像上。就是建筑装饰照明也可以通过原创文化图形的手法改变对于传统设计观的认识。文创设计的价值在于改变“一成不变”,在于创新生活,在于让人会心一笑。好的文创能让人思索良久,那么应用到灯光上,可以是影像创新,可以是艺术手法创新,可以是美学灯光创新。
既然文创是一种革新思想,文创灯光就是革新思想影响下的照明活动。其中艺术照明和美学照明是文创灯光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今天的中国城市照明更多的是处在初级的亮化阶段,还谈不上有文创灯光的出现。但不可否认,在很多城市商业体中,文创灯光小品、文创灯光影像、文创智慧灯具已经频繁现身。
文创灯光目前还不会成为城市中的主流现象,这受制与投资主体、市民审美、造价控制等因素。文创灯光也注定不会成为流行文化,因为这是一小撮设计师和艺术家操弄的事情,还有策划师和背后资本的推波助澜。会形成局部热点,营造瞬间关注,但是目前来看文创以及文创灯光想要走到社会前台,还为时过早。